您所在的位置:河南建筑创作的探讨与研究 > 论文著作 > 首页

论文著作

河南建筑创作的探讨与研究

浏览量:3134     发布日期:2013/8/1

代 克 林

摘要:建筑设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城市风貌的体现,社会文明的传承,如何使建筑设计朝着理性、健康、活跃、平稳的道路发展是设计者探索的重点。本文结合自身积累的经验,按照个人的理解,与大家共同探索建筑设计的意义、内容以及提高建筑设计的方法,虽为己见,但期望对大家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原文化 建筑文化 思路 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并深刻影响着建筑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和建筑思潮的冲击与渗透, 活跃并丰富了我国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 各种流派的建筑异彩纷呈;另一方面繁多的工程项目使建筑师忙于设计实践而无暇进行理论的总结和思考。据统计, 自1979 年到1985 年, 我国城乡仅住宅建设总量就达129亿平方米,仅1997 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就达3000多亿元, 2012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4亿,迅猛的增长速度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我省房地产市场发展较为平稳,2012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035.29亿元,同比增长15.6%,相当于1997年全国投资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中部地区第2位,增速位居全国第20位、中部地区第4位。巨大的建设量与总体上低水平的设计和不尽人意的环境质量形成强烈反差。“食西不服”、“食古不化”,抹灭了地域性差异等建筑设计表现,构成在繁荣表面现象下的潜在危机。河南建筑整体设计质量和水平正在进入恶性循环阶段,设计层次及质量上的缺陷催生了产品质量的低劣;没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只能靠低价格去竞争,低附加值的产品更没有利润去开发新产品,引进高精尖人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河南建筑设计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忧虑。

河南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的中原文化,依据中原文化本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的特点,河南建筑设计足以在全国设计市场上独树一帜,赢得“设计之都”的美誉。

 

一、建筑的遗传性和变异性---建筑发展的内因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建筑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系统的子系统。人类文化的内涵要素可归结为物质层、心物层、心理层三个层面,人类任何非本能行为结果的东西,都可在这三个基本层面上找到其相应的存在位置。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机体,也存在以上三个层面:建筑物、建筑设备等为物质层要素;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建筑语言为心物层要素;建筑思想、建筑观念等则是心理层要素。

建筑文化的三个层面在建筑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最外层的物质层面的变革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 它最富有时代性和变易性;中间的心物层则决定着建筑文化的类型和特征;而作为核心层的心理层, 则是民族心理长期积淀的结果, 它体现出特定的民族性格。建筑文化的发展机制从根本说就来自于这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在这一圈层结构中, 其外层结构受制于内层结构。越往外层其表现越活跃,越往内层表现越稳定。其核心层的作用如一文化基因,决定着特定的文化类型,内在于主体之中,并支配其行为和观念,这呈现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遗传性,从而形成文化传统。同时,它作用于心物层, 凝结为种种文化成果,成为外在于主体的传统文化。而当这种文化基因受到外部条件的冲击时,则会发生解构、融合、重组、嬗变,形成新的文化,这呈现出文化的变异性。文化发展过程所体现的这种遗传和变异的双重特性,也说明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二者则决定于文化机体内的相对稳定因素和相对活跃因素及外部条件的作用。离开了前者,文化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缺乏特色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会被其它文化所包容而消亡;而失去后者,文化就会因缺乏发展的新内容和机制而抱残守缺,停滞不前,故二者缺一不可。

建筑文化的主体是人, 其中建筑师对建筑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为建筑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建筑的创作者---建筑师的设计过程。作为建筑创作的主体,其中设计思维所受的文化影响、体现的文化精神,是建筑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因。建筑师的设计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其机制应以创造为核心。敏感的建筑师要善于抓住人们现代生活中各种新的文化需求,结合城市规划、基地的地域特点和环境条件,善于运用各种建筑手段创造出满足这些文化需求的崭新的建筑功能、形式和空间。

 

二、建筑设计创作的思路

A、生态设计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室内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要的舒适环境,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三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生态建筑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保护环境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在我省政府的大力号召下以及全球气候的急速变化下,大多数人都已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公民生态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政府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尽管如此,我省的污染问题依然非常严重。比如,最近我省一直出现的雾霾天气和沙尘暴天气。因此,我们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注重自然景观和湿地的保护。自然景观不仅包括一些山水风光,还包含位于城市内部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些自然景观保留在城市之中,与城市协调发展。同时,它们的存在也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感受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公共空间。湿地是名符其实的历史之“肾”,它是一个由水、土壤和水生植物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对调节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自然景观和湿地的保护,最大化地发挥它们的价值。

2.推广绿色建筑和生态住宅。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注重推广绿色建筑和生态住宅的建设,无论居民楼还是写字楼,其建设都必须用绿色生态技术作支撑,要注意改善建筑群所在区域的水循环与局地的气候,保证风水的流动性;要符合噪音小、通风好、空气清新的条件,改善以往水泥建筑呆板的建筑风格,将绿色植被融入建筑群中,使建筑物成为一个“会呼吸”居住系统;要注意建筑与周围生态的融合性,形成一种建筑、生态和谐发展的场境。

3.增强政府的管控力度。现在的居住建筑只讲求快速施工建造,超大的容积率,忽视了人们的居住感受和居住需求。开发商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把普通楼盘的楼间距设计得越来越小,窗户设计的也越来越小,到处充斥着廉价房的感觉,而售价堪称天价。政府应当在保护当地绿化的基础上,尽量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空气的质量,这不仅可以改变周围的生态环境,更能够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B、人文设计

建筑不是各种建筑材料简单的拼接体,而是建筑师的灵魂体现,是建筑师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建筑也要表现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情。在建筑设计中将我省的人文特色、历史典故和宗教信仰等融入进去,通过建筑把我省好山好水发扬光大,使好的作品成为我们以后留给下一代的巨大财富。纵观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为迎接2022年的世界杯,卡塔尔准备筹建改造12个体育场馆。而其中之一的运动体育场,坐落于多哈东岸,波斯湾沿海一带,是由美国堪萨斯城建筑事务所Populous的建筑师丹·梅斯负责设计。梅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阿拉伯人的传统住所——贝都因上帐篷,贝都因上帐篷伸缩性能好,可根据容纳人数,调节空间的大小。运动体育场将是一座多功能并带有阿拉伯文化因素的优秀设计作品。球迷们在观看激动人心的球赛,为自己国家球队呐喊之余可深刻的感受到阿拉伯文化的气氛。因此结合自身优势和文化内涵是建筑设计永不衰亡的手段,也是建筑设计永葆青春的秘密所在。

C、地域与环境设计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环境特点,如何抓住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建筑设计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那就要我们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要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改良和创新。在结合当地地域环境特点的同时也会给设计师们带来灵感,创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例如,位于么个匹斯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的流水别墅,又称考夫曼住宅,巧夺天工,堪称现代建筑设计的典范。该别墅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赖特设计。赖特是有机建筑的倡导者,他设计的流水别墅充分与周围的溪流、山石、树木、鸟鸣相结合,仿佛与大自然是一体。当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时,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绝佳的生活工作场所,更是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享受。

D、可持续发展设计

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造、运营和拆除全寿命期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一个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应当立足于综合环境效益的提高,提供给人们一个经济、舒适的生活工作场所。

可持续建筑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一些发达国家把高新技术、高投入作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的手段。例如,一些欧美国家建造的房子外墙全部都安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对于人们采暖制冷照明用电等节约了开支,减少了煤的利用,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根据我省的基本情况,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还不够高,不建议现在就提倡大面积采用高成本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在这种事实的情况下,现阶段我们可以采用传统建筑设计结合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方式,达到节能减排、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可支配资源,比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采用钢结构。因为,钢结构和其它材料结构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便于回收再利用。而其它材料的建筑在建造或拆除时往往会产生许多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常被填埋或被堆弃,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E、数字化技术应用设计

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定会给我们的建筑师们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了。说白了,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例如,早先已经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SOHO住宅,它就充分融入了数字化技术,将办公与住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打破了上下班的传统模式。通过网络来实现办公自动化、自由化,不仅给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减少了用地和上下班带来的交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节能减排,减少了环境污染。

F、提高城市品位设计

城市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和窗口,是地方形象的“名片”,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就依托我省区位优势和资源的潜力,以提升城市品位为主题,浅谈几点个人建议:1.要规范房地产产业发展。房地产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地方财政的经济支柱,以满足居民不同需求为目标,调整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围绕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重点建设分布合理、连片开发的普通商品住宅,扩大公租房建设规模。围绕美化人居环境,合理开发风格多样、品位较高、功能完善的中高档商品住房区。围绕适应人流物流扩大趋势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积极推进设施配套,运营高效的商务区建设。2.高标准规划,在立足长远、突出特色、丰富内涵、提升品位上下工夫。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和谐建设,要扩大规划的公众参与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使之透明化、人性化、科学化。通过规划实现城市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目标。要对主干道、河道、景区、公园、公共绿地等重点区域加强管制,形成大规划套小规划,既着眼于长远发展,又满足近期建设需求的规划体系。中心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历史延续的过程,历史积淀越深厚,经济越发达,文化发育越成熟。

  自然界形成模式之一是时间有序,但空间无序或空间有序随时间而无序。我国当前建筑创作和建筑发展所处的无序状态是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它需要建筑师在思想上跳出就建筑论建筑的拓扑怪圈,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促进我们的建筑创作提升一个更高层次。

参考书目:

《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

“中西方传统建筑——一种符号学视角的观察”王贵祥 《建筑师》,NO.116

“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朱涛 《建筑学报》 2000.10    

“我国当前建筑语境中的流行现象的思考” 王又佳  《建筑学报》 2005.1

“现代建筑理论” 刘先觉 1999

 

版权所有:河南省建设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豫ICP备13004577号-1 咨询服务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