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消费时代的建筑符号 > 论文著作 > 首页

论文著作

消费时代的建筑符号

浏览量:3364     发布日期:2013/8/14

代克林 申章民 张道军

 

摘要:当前是一个消费时代,一个流行符号被大量制造、消费的时代。针对当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所表现的消费时代建筑符号我国以及建筑语境中的流行现象的思考的分析,进一步去认识符号赋予内容、挖掘其深层意义,已此在城市保护和建筑设计中去更好的利用。

 

关键词:消费时代 建筑符号 意义

 

在《建筑师》杂志上看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写的一篇“中西方传统建筑——一种符号学视角的观察”。在文中作者从西方20世纪流行的符号学概念,特别是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概念出发,在对符号学的一般性定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中西方建筑思想一些基本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性。

   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作者提出的符号学的最基本的规则之一就是符号可以区分为“能指”和“所指”,所指和能指是符号的组成部分,它们如同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两者须臾不可分离。但实际上在认识符号时,往往将“符号”看作是“能指”所包含的意义。因为“能指”是符号显现的方面。而“所指”则是符号所表达的在表象之外的意义。

   建筑可以符号化吗?

   建筑一方面可以认为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通过技术手段组成的结构体,这个是建筑实体性;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其中必然负载着某些信息,它具有信息的传达作用,这便构成了建筑作为符号的一般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一个由材料所构筑的结

构物看作是建筑作为符号的“能指”,而将这个结构物所表征的形象看作为建筑作为符号的“所指”。以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之,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符号的“所指”的是一个由各种材料通过某种结构方式和构造手段组成的实在物,而它的能指则是具有某种纪念意义的形象,具有被瞻仰的性质。这个就构成了一对简单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所以建筑既是一个物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包含意义的概念,而某种建筑所表征的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性,则是抽象的,意识的。正是这样一对基本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构成了建筑作为符号的基础。

   在李幼蒸的《理论符号学导论》中,作者列举了三种符号的所指手段:第一种是“标示”关系,第二种是

“图像”关系,通过图片让观者产生符号的形象;第三种是“象征”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使观者产生心理的联想。在前两种关系中,所指和能指具备确定的关系,而第三种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具有约定俗成的任意性。例如某一事物在不同区域或者不同时间中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在整个社会各个领域所组成的一个大的体系中,讨论的是建筑作为符号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象征”关系。正是这种带有不确定性和任意性,形成了建筑的在地域、年代上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所指的不确定性和任意性,造成了现今建筑领域内的奇特和混乱的现象。

那么建筑作为符号的所指关系的这种特性究竟怎么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以及建筑领域的发展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明显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带来了商品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主义悄然而生,而消费主义所突出的表现是符号化、象征化、并且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选择特征,符号价值与符号价值的象征被一种手段——媒体对应地等同起来,使得现在的商品消费带有了某种复杂的寓意和暗示,可以见诸于形形色色的楼书,在这些楼书中,商家和媒体往往正是通过象征的所指关系,通过一句句激动人心的口号诸如“沐浴澳洲风情”、“ 像赛纳河之于巴黎;多瑙河之于维也纳;泰晤士河之于伦敦……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市中心蜿蜿蜒蜒穿越而过,所有重要的城市地标建筑……傍水而立。”、“时尚精英的首选”来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仿佛入住这里的楼盘,消费者真的能够沐浴澳洲风情,真的能够生活在如诗般的环境之中,真的变成时尚精英了。在这里仿佛我只是在批判一种商家的推销策略。固然,这些的确是商家和媒体的生存之道,但是正是这种虚情假意、带有某种阿谀奉承的象征关系,正在时时刻刻改变着我们的城市面貌,吞噬着城市的特色和肌理,商业化充斥着发展中城市的每个角落。

    同样在另外一个领域——政治内,建筑同样存在这样的象征作用。“欧陆风”不仅在商业上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在政治上,它也尽显风骚,君不见哪个城市都有“欧陆风情”的银行、法院、检查院、政府办公大楼,甚至图书馆。古罗马的辉煌历史难道比如来佛祖有着更大的魅力吗?“市民参政”往往被这种非“亲民性”的宏伟庄严的建筑形象所残

 杀。当然,欧陆风只是这类建筑最极端的表现,“业绩工程”、“形象工程”、“地标建筑”是城市破坏的重磅炸弹,动辄就是上万平米的城市广场、上百亩的城市景观绿化。“圈地运动”式的行政区规划设计或中央商务区。城市和建筑仿佛是所有父母官的王牌。但正是这种可以说是无里头的因果关系,使我们的城市的尺度和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田野之中出现了笔直的公路,高耸的塔楼,尽管车辆稀少,人迹罕至,倒也恢弘壮丽。

同样在建筑行业内,建筑师的价值观也同样受到了冲击,建筑师的空间美学、空间旨趣以及形式判断不再是决定城市面貌的首要因素,往往更多的是,建筑师担当的角色是丑化城市形象的帮凶,他们关心的只是怎么能够承接项目,怎么能够完成产值,怎么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为此,建筑师可以变得虚伪,我想,但凡是经过良好的建筑学训练的建筑师,都可能认识到城市肌理、城市特色、传统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的发展形式下,建筑师往往不得不是“委屈”的,生存的压力,“甲方就是衣食父母”,我不是想在为挣扎在这种状态下的建筑师开脱罪责,只是想他们的“委屈”从何而来?商业和政治利用了建筑作为符号的所指关系。

商业,政治的影响使得建筑的所指脱离了其本身的面貌。建筑作为水泥沙浆,钢铁砖石的组合体往往不再是人们所关心的。建筑的形态变成了一种叙事性的、带有修辞意味的附庸物,建筑的泛领域化使得建筑和城市所要完成的使命更加复杂和沉重,形式美学让位与广告、叙事价值。建筑的人文价值将要被抛弃殆尽,建筑学的独立变成了“天方夜谭”。

当然在这种状况下,建筑师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策略来应对。他们有的选择坚守,如埃森曼的自足形式探索;肯尼斯·弗兰普顿所提倡的通过地方性而达到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有的选择迎合,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堡的美学——市场模式;。有的选择更为中肯的办法,一些建筑师如瑞姆·库哈斯、让·努维尔和伊东丰雄等尝试将建筑学的中心部分地让位于某些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如“城市基础设施”等;另一些建筑师如赫佐格、德默隆和妹岛和世等则尝试尽量缩减建筑学与外部相冲突的界面,以更精妙的方式化解外界压力。

就重庆来说,近年来重庆市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到处都是现代化的码头、繁华的商业街道、宽阔的立交桥、高架桥及江上大桥和空中轻轨,以及花园式的住宅小区,来重庆市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说,重庆变得更漂亮了,更时尚了,更

有气质了,更有内涵了,与昔日的人口拥挤、房屋密集、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差等不可同日而语,但老重庆的一些典型的符号和标志也渐渐地消失了。如吊脚楼群房、青 石板路、纤夫和一些民间街坊古建筑群等等。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城堡,如柏油马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住宅小区、花园新村、酒店、百货商场、各类娱乐场所、银行、及超级市场等各种流派的建筑。

以渝中区为代表的老重庆市的城市记忆在人们的记忆中将渐渐淡忘,如一位知名的规划设计师所说,人口多、基础差、房子密、生活差等共性问题困扰着有着三千年历史的老重庆,如何拆迁与新建就是一门学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老城区如何保护好,又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二者的冲突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如何融入现代化的问题。上海的石库门新天地商业区就是给我们的最好启示。

目前一些新兴的物业代表的涌现,又让我们看到了老重庆的一些影子。如上江城:一片清远而悠扬的汔笛声;中华坊:寻找重庆本土建筑的“根”;骑龙山庄:再现川东吊脚楼人文风貌;帝豪峰:社区居住文化大众化;巴国城:不是简单重复古巴国人的生活;洪崖洞:

 用传统商业文化演奏现代乐章;蓝湖郡:让建筑去传承未来;美茵河谷:彰显本土建筑文化新潮流;翡翠源:巴渝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晶;原的湖广会馆、市人民大礼堂、解放碑及新建的朝天门广场等这一批本土标志性建筑可以说是巴渝文化的“魂”--它不仅仅是吊脚楼的再现,更关键是它融合了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新元素。对于新建的中华坊、上江城、翡翠湖、洪崖洞、巴国城、帝豪峰、蓝湖郡、天骄俊园及金阳骑龙山庄等等物业来说,每一个项目的建筑艺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精神内涵都得到了充分挖掘,在此用十分精炼的语言去概括,可以说是其内在的理念与价值,外来文化与本土的地域文化相得益彰。再看磁器口(图3),磁器口算是一个小镇,主要还是旅游促使其发展起来,然而感觉到被商业化包装后的古镇不仅少了些许宁静,而且有些变昧。经过重新开发的古镇不仅改变了昔日的布局,更关键的一点是破坏了它的城市肌理结构,以及城市的商脉、人脉和文脉。

重庆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当然,不仅仅是城市,乃至整个中国,小到农村,都存在相同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上必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古建筑保护、城市改造上,去研究它,避免不了也讲符号,讲风格。消费时代带给我们的无法去回避,我们更多应该去迎合这种流行的现象,对于流行的创立者,流行的创立不仅是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多的是对于时代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敏锐把握。或许得出的结论仍是消费时代的建筑符号是一种没有所指的能指,建筑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形式,其意义取决于不同的读者、不同的市民的不同理解,但这种没有意义本身即是建筑符号的意义。对于流行的影从者,符号与实体、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却永远是任意的,思想和行为也是任意的居多。而生活于消费时代的建筑师,拒斥现实的符号化努力大多是徒劳的。要使流行的建筑形式积 淀为风格,要使流行的建筑理念获得伦理的合法性,建筑师要做的是为不断出现的符号赋予内容、寻找意义。在这里能指等待着所指,符号等待着意义,这种等待的实现,就是建筑文化的形成。

 

参考书目

1、  《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

2、  “中西方传统建筑——一种符号学视角的观察”王贵祥《建筑师》,NO.116

3、  “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朱涛 《建筑学报》 2000.10    

4、  我国当前建筑语境中的流行现象的思考” 王又佳  《建筑学报》 2005.1

5、  “现代建筑理论” 刘先觉 1999

 

上一篇    
版权所有:河南省建设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豫ICP备13004577号-1 咨询服务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